最早的凉鞋,当然要数从上古时期就一直陪伴我们至今的草鞋。
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先秦时又叫做“屦 ”。《诗经•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就是以葛制成的草鞋。
草鞋的编织材料可以有很多选择:稻草、麦秸、玉米秸。东北还有一种乌拉草,专门用于编织草鞋、鞋垫、草席等,冬天垫在土制的皮鞋里,既柔软又保暖。
印象中,草鞋似乎是只有老百姓才会穿的鞋。农民穿着它下地劳作,上山砍柴、采药、狩猎等,透气轻便,清凉爽快,雨天还能防滑,非常适合夏天穿着。
▲雍正像耕织图册 部分
但是,区别于普通百姓,有身份的人家穿草鞋也要有讲究。比如身上穿的衣服是黑色的,那么,夏天所穿的凉鞋也必须是黑色的;如果腰间穿的是带褶的白色丝织衣裳的衣服,则必须要穿白色的鞋子。
草鞋怎么变颜色?当然是直接给草鞋涂上漆,就成了“漆屦”。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锦面漆屦,是当时楚国贵族的丝履
到了唐朝,在女性之间则流行起了一种用蒲草编制的高档鞋子,颇有种“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意味。由于蒲草鞋无论是做工还是用料都非常的奢华,唐文宗李昂居然下令禁止所有人穿这种鞋子。
所以别看不起草鞋,三国时期的刘备刘皇叔还是编草鞋出身的呢。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刘备
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古代的侠客隐士也以穿草鞋为豪。更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
时代稍往后发展,就出现了木屐,并作为一种材料易得、相对耐用的鞋子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庄子·异苑》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讲的就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制作木屐的故事。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足下”也成为了对人的尊称。
木屐是汉服足衣的一种,也是最古老的足衣。东汉时期的首都洛阳,女子出嫁时必备一双木屐作为嫁妆,木屐上还会涂画装饰,并系上五彩绳。
▲三国(吴)漆木屐,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是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
木屐的流行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光是诗仙李白的诗中所写到的木屐就有许多:“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等。
其中的“谢公屐”,指的就是一种活络齿屐。它的发明者是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谢灵运性喜山水,自然少不了游历名山。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就能在登山的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
▲谢公屐
而另一句诗中的“鸦头袜”也就是“丫头袜”,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能见到的穿着木屐时穿的袜子:大脚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成丫形,以便卡住屐上的绳系。
从李白的诗中可以获知,穿木屐时既可穿这种袜子,也可以赤脚。
▲清 金廷标 莲塘纳凉图
宋代以后,木屐就多用作雨鞋了,明清时期则干脆将其称为“泥屐”,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的作用。
由于清朝女子流行缠足,故当时又出现了一种“缠足木屐”。她们大概六岁起就用白布绑紧双脚,再穿这种木屐使脚长不大,木屐要越穿越小。
▲缠足木屐
广东、福建一带由于未染此习,又因为天气炎热,无论晴雨,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着木屐。
清代人们日常家居穿着的木屐大多无齿,形似现在的拖鞋,但依旧是木质。这种无齿屐以潮汕一带出产的为上品,事实上,潮汕人至今仍有小部分人保留着穿着木屐的习惯。
▲明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现在城市里的地面大多都铺上了砖石和沥青,我们也换上了更加轻便柔软的塑料、橡胶等现代材质的鞋子,扎脚的草鞋和僵硬的木屐逐渐淡出了视野。
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记忆,我们应当记住,它们曾在我们的悠长历史上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END-
如果你对藏道君的文章感兴趣,不妨也关注一下我们的“柏融网拍”,富有历史价值的收藏、新鲜有趣的文玩都在这里!微信号:byrongauctio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